五代传承师资团队炼成记
《测绘学报》
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
“理想的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‘吃饭所’,这里碰见一位牛顿,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,东屋住了一位罗素,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……”对于大学教育,林语堂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。
武汉大学被誉为“世界测绘教育之都”,该校测绘学科与德国、美国并称为世界前三强,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第一。
该校测绘学科从上世纪50年代筹建之日起,就会集了一批学术大家,他们视教书育人为根本,倡导教师“必须更好地加强基础课程”“钻研尖端专业知识,编写教材,试行开课”。这种风气延续至今已有20个年头,由6位院士和数位知名教授共同讲授的测绘学概论即为佐证。
由于十分注重学术传承、师资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,该校测绘学科形成了“五代传承、四世同堂”,交叉综合、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,在业界传为佳话。
60年传承,形成“院士群落”
学科创建伊始,以夏坚白、王之卓、陈永龄、金通尹及叶雪安5位一级教授为代表的全国测绘学精英,包括30位正副教授,成为第一代学术带头人。王之卓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功勋卓著,被誉为“中国航测之父”;金通尹开一代新风,奠定测绘学科“大道首为公”之治学精神和注重提高质量、按教育规律治学传统;叶雪安以学术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的杰出成就,成为中国现代测绘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;夏坚白、王之卓、陈永龄三人一同赴德留学,归国后共同献身于测绘教育,是学术上的好搭档、好朋友。
测绘学科奠基人不仅科学研究成果卓著,也教育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后继人才。陈俊勇、李德仁、刘先林等教授成为本学科学术领军人物,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,成为测绘学科第二代学科带头人。
翻开武大测绘学科的院士家谱,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王之卓院士的学生张祖勋和李德仁,是一对院士师兄弟;李德仁的弟弟李德毅、学生龚健雅也是院士;宁津生和李建成是另一对师生院士。
1987年,两院院士李德仁慧眼识珠,破格录取龚健雅为博士生。30年来,龚健雅一直伴随恩师左右,成为李德仁身边受教诲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,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2011年,李建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消息传来,导师宁津生十分欣慰地说:“在我所有的身份中,我最喜欢的是教师;我最得意的是,培养了学生李建成。”
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年轻人走上科研一线的政策,促使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成长起来,纷纷入选湖北省和武汉大学各类优秀人才,成为极具创新活力的第三代、第四代和第五代。以“院士群落”为引领的一大批优秀人才,已经形成测绘学科跨世纪的精英群体。
跨学科平台,广纳四海贤才
武大测绘学科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,树立了引领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发展理念,不断拓展学科方向,与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传感网络、人工智能、空间技术、海洋技术及先进国防科技等交叉融合,从传统的几何学科发展成为新型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科,依托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吸引大批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,逐渐形成了多学科技术方法互补、相互支撑、团结协作、协同攻关的学科团队。
龚威教授2004年从美国应邀加入武大时,工作启动阶段遇到不少困难。李德仁和龚健雅为他提供科研启动经费,张良培和陈晓玲为他提供项目,秦前清和李平湘为他提供博士生,使龚威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激光遥感与应用实验室,并取得一系列成果。
而在2000年,张良培教授刚到武大时,也面临同样的困难。时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的龚健雅,从自己并不宽裕的课题经费中划出20万元,无偿资助,使张良培得以迈出科研征途上的重要一步。“这正是实验室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。”张良培感慨道。
说来也巧,除了李德仁院士,上面提到的院士或教授,几乎都不是武汉大学“本帮菜”:龚健雅来自华东地质学院,张良培来自西安光机所,秦前清来自华中理工大学,陈晓玲来自南京大学……
是什么力量使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会聚于此,甘于寂寞、安于奉献?答案或许是:这里有友爱的“阳光”、包容的“空气”以及和谐之“水”。
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、中欧“龙计划”合作项目“地形量测”主题欧方负责人法比奥.罗卡教授荣获201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。罗卡是雷达遥感领域国际著名学者,2004年以来与武大李德仁、廖明生团队一道合作开展研究和人员培训。通过合作交流,武大团队迅速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,取得了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罗卡每年都会来华给武大学生上课,与师生分享他的最新科研成果。
在顶级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位、与国外相关机构和企业联合成立7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……武大测绘学科通过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转移,使来自各国的知名专家学者成为客座教授,以各种形式对学科建设和发展给予有力支持。
自由包容,尊重信任年轻人
在武大测绘学科流传着王之卓院士的一句话。1989年,学校为庆祝王之卓80岁生日,举办“王之卓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”,请先生上台致辞。他指着横幅说道:“王之卓学术思想研讨会?我有什么学术思想?如果有的话,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学习。”
这种对年轻人尊重和信任的态度,是武大测绘学科成长为世界一流学科的要素之一。
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团队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,教育部普通高校中,仅清华大学曾获此奖。“甩开膀子搞创新,发挥团队协作优势,培养拔尖人才。”李德仁这样形容他的团队。
张过教授40岁,在团队工作却已11年。而其作为最年轻的团队核心成员,早在博士生阶段就被大胆“放飞”。
科研项目周期往往较长,团队带头人李德仁、刘经南与龚健雅院士尽力不为成员定指标、放压力,给予充分宽松的氛围。即便全年没有产出显著科研成果,年终考核时,团队还是会对年轻人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,不让大家产生后顾之忧。
张过坦言:“任何科研机构,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并不大,环境因素起关键作用。”
团队还强调,权威不一定都是对的,年轻人也应当有发表言论的机会。研究过程中,有时会出现个人研究思路与权威不一致的情况就“用实验结果说话”。
早在2010年,该校测绘学科一名28岁的青年学者就被破格提升为教授;在项目申报、项目评审、学术成果发表时,年轻人的名字会被尽量前置;有学术能力的青年教师暂未取得带研究生的资格时,老一辈学者会将他们纳入团队,担任研究生的第二导师……在这种有序的“传帮带”的环境里,年轻学者迈出了科研人生的有力一步。
“在科研中,年轻人基础很好、思维开阔、干劲十足,有着自身独特的科研优势,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。”这是武大测绘学科的“创新经”。
>>>校长微评
“人才强校”是战略选择
校长 窦贤康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国家的强盛,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。我党将人才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资源,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。人才是强国的根本,同样也是强校之根本。武汉大学要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,人才是最为关键一环。
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一流学科为基础,而一流学科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人才。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格局中,我们必须深入实施“人才强校”战略,引凤筑巢,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,激发活力,不断壮大“珞珈人才方阵”,让珞珈山真正成为大师云集、英才辈出的高地。
我们要切实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位置,引育并举,加大对高水平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力度;要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,调动一切资源为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保驾护航。(来源:中国教育报)
北斗专辑|张小红:BeiDou B2/Galileo E5b短基线紧组合相对定位模型及性能评估
想着为国家和人民做事,就充满活力——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访78岁李德仁双院士
征稿| 2017测绘地理信息前沿技术论坛(无人机测绘技术及应用专场)征文通知
权威 | 专业 | 学术 | 前沿
微信投稿邮箱 | song_qi_fan@163.com
微信公众号中搜索「测绘学报」,关注我们,长按上图二维码,关注学术前沿动态。
欢迎加入《测绘学报》作者QQ群: 297834524
进群请备注:姓名+单位+稿件编号